從當代藝術創作繼承與發揚觀音信仰文化的傳統教育 — 論馬來西亞孝恩園“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的總體設計理念
王琛發 孝恩文化基金會
緣起
孝恩水鄉“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的創作內容,結合了宗教文化研究、建築設計、環境造型、雕塑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是由來自馬來西亞、澳洲、中國的學者專家跨國合作的跨學科專案。目前中方已準備將此項目以及相關的子項目申報中國國家級、省級等重點項目。
在項目進行之初,孝恩集團曾經於2009年1月11日支持孝恩文化基金會、美國歐亞大學宗教所,以及馬來西亞《慈悲》佛教雜誌聯合主辦《馬來西亞的觀音信仰》學術研討會。參與研討的馬、中專家學者包括了來自中國的張藝兵教授(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黎東明教授(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首位書法博士、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明學教授(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歐亞大學宗教所客座教授)、宋新明(中華宗教建築勝境專項基金總幹事、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宗教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馬炳堅(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以及來自馬來西亞的薑聯昭(馬佛青諮詢委員、《佛教文摘》主編 )、賴鴻建(《慈悲》主編)、蘇慶華(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兆祥(孝恩集團董事經理)、朱慶祥(孝恩文化基金會理事、集團研究與規劃董事)、王琛發(孝恩文化基金會、歐亞大學副校長兼宗教所所長、中國多所大學客座教授)、杜忠全(馬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研討會結束後,來自兩地的學者咸認為,馬來西亞各地區的觀音信仰內容豐富,百年以上的觀音寺廟既是各華人開拓地區常民生活的載體,又是地方歷史文化的反映;因此,若能在現有的廟宇建築之外,再建一處從藝術欣賞角度表述觀音信仰文化的中心,體現出觀音信仰在中華文化內部的演變以至這一歷史文化現象對馬國華人的影響,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表達觀音信仰的思想深度。參與學者也建議,馬來西亞應舉辦更多圍繞著相關主題的研討會,這會有利於紀念觀音信仰文化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影響、有利於探討觀音信仰對於社會教育的具體作用,也有利於表達當地華人繼承自信仰文化的價值觀。
孝恩集團在學者鼓勵之下,毅然決定開發此一專案。
此項工程,由孝恩文化基金會承擔宗教文化研究,由孝恩集團設計部門與澳洲argo設計公司承擔建築設計,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研究所承擔環境造型與雕塑製作,廣西師範大學美院現任院長張景鴻、前院長兼環境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帥民風,親自參與規劃工作,美院老師、廣西著名雕塑家孔慶堅負起雕塑重責。帥民風、王可大、孔慶堅、劉憲標、秦劍等教授講師,親自到馬來西亞完成環境色彩與雕像繪畫的佈局。
“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的設計主題強調觀音化導六道眾生以及提升眾生生命境界的慈悲教化,而設計方向,是沿續著唐宋以前的傳統雕刻造型,而以現代的表現手法處理彩繪與景觀,務求體現出既是當代創作又是維繫傳統的敬意。
基於華人先輩是帶著來自中華大地的歷朝記憶南來馬來西亞,來到南洋之後又是根據在地的具體條件重構記憶中的文化印象,因此,他們對觀音信仰的文化傳承,並非是單純的重組與重建家鄉記憶,而是將記憶融合於當地生活,如此表現出來的現實的生活景觀,肯定是由濃厚的家鄉回憶表達出南洋本土的地方特色。由於南來先輩的信仰文化少了歷代封建朝廷的限制,又必須在因時制宜也因地制宜的情況下大體上保留了家鄉的記憶,但又不是完整的延續家鄉印象,而是有許多靈活處理的安排,在很多地區,就可以發現族群內的文化互動——來自不同故鄉也講著不同方言的先人同處一方,各自貢獻本身不可能完整的家鄉信仰文化記憶,互相交融與演變成當地華人共同接受也習以為常的廟祀風俗。
正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傳統以來是如此建構起沿續族群生命力的歷史記憶,作為孝恩水鄉園林建築群體裡其中一處景觀的“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不論是內部佈局或周遭的環境安排,都是根據中華傳統落實在當代南洋的思路開展,一方面兼顧藝術價值以及宗教理念的傳統,另方面努力傳承先輩的開拓性思路。
宗教場所對格局的要求,是空間的神聖化。宗教建築從外觀到內部結構以至裝飾,本就極重視從色彩到設計的象徵和隱喻,通過整體的佈局將空間神聖化,完成神道設教的理念。孝恩水鄉的“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一方面是延續宗教場所寓社會教育於神聖佈局的傳統,另一方面是希冀提升人們對信仰文化的多角度認識。傳統以來,人們在思維上常會以為聖像雕塑以及其空間佈局,都是只限于信仰活動意義與功能;“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的重點不在於滿足一般善信的個人膜拜,而是要表達華人傳統信仰文化的真、善、美,重視把文化觀念結合藝術上的表達,將整體空間轉化為感受整體藝術設計、環境造型,以及文化價值的欣賞空間。
1。以水月觀音作為觀音造型系列主體的歷史文化根據
在《無量壽經》裡,經文的內容說明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菩薩是“命終轉化,生彼佛國”,與阿彌陀佛一起引導命終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在《法華經•普門品》裡,觀音是救苦救難的慈悲菩薩,只要稱念觀音名號,便可免除各種災難,經文形容觀音能根據物件的根器和因緣,化身無數,變化出相應的身相去教導和解救眾生。而在《心經》中,觀音說法,目標在教導大眾學習“觀自在” 的智慧,從照見諸法空相去超脫人間的煩惱與輪回之痛苦,也脫離一切執迷。另外,在《華嚴經》裡,觀音是應化在普陀山傳授成佛法門。
綜而言之,上述提到觀音的經典,反映了華人世界所流傳的觀音信仰是繼承了印度多種源流的佛教經典的說法,而且它們各自都側重於各不一致的教導。
淨土系統的經典,著重在宣揚觀音在極樂世界的角色、情景以及他接引眾生往生西方的大能。法華系統的觀音經典則強調觀音的救苦救難,而且強調觀音救度具有無限性、當下性與本色化的功能,不論在任何特定的時空範圍內都會依據眾生的根性而化身。而般若系統的經典強調眾生可以由自身修行達到終極的解脫,不重在淨土系統對來世和往生極樂的說法,也不重在觀音救護現世苦難的外力,而專注在精神境界的開悟。至於華嚴系統的觀點,一方面強調學習觀音修行的方法,另一方面提出眾生可以依賴心念、稱名、見身是觀音救度。《華嚴經》描述觀音本身的道場為補陀洛迦山,將觀音聖地從極樂世界拉近眾生所處的人間,影響深遠。從南印度、漢地、西藏、高麗到日本的佛教,都流傳了不同版本的觀音聖地說法,當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提到過在南印度有補陀洛迦山,經典的記載卻演變為本土相應的說法,成為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以及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原型。
由於上述種種說教因緣,流傳于中華文化體系以內的觀音信仰是多元面貌的,而中國的觀音信仰,其實又是表現為上述各個系統的觀音信仰的圓融總結。若基於華人世界普遍信仰的《普門品》對觀音的說法,觀音一直是商旅在水路的保護者,也是開闢新土地的群體的保護者;按《無量壽經》等主張往生西方淨土、脫離輪回之苦的經典,觀音又是持蓮救度人們往生極樂。因此,既表達了水陸兼重又以蓮花代表救度的觀音造型本就很受歡迎。到了五代以後,從漢地廣泛流傳到亞洲各國的水月觀音造型,是原本印度佛典所未曾有的,卻足可反映中華民族融會貫通各系經典以後對觀音的理解。
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文中周昉“妙創水月之體”的說法,生活於西元8世紀的唐朝周昉,最早創作出水月觀音這一中華佛教藝術的獨特題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又說,周昉畫的是“水月觀自在菩薩”。以一心觀水相而入水定的水月觀音,在中國流傳極廣,正是具體反映中華民族觀音信仰文化的一種觀音造型。
“ 水月”本是佛教用詞,《大智度論》卷六說“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佛教大乘十喻之其中一喻,即是以水月譬喻諸法無有實體。以水月觀音的原創意念來說,水中月影是比喻諸法沒有自性的佛教義理,也象徵觀音的慈悲實踐可以是如一輪明月映遍千江水,“千江有水千江月,隨處祈求隨處現”的形容,說明菩薩可以化身千百億去救度眾生。另外,根據水月觀音的造型,觀音身處在可以傾聽潮音的具體人間環境,又有了人間救難的紀實象徵。觀音既是觀自性的觀音,又是腳踏蓮花代表蓮國淨土的觀音,而且在人間,水月造型實際上是以形象統攝了淨土、法華、華嚴、般若諸系佛經對觀音的認識。
法國羅浮宮珍藏的水月觀音,是唐朝中期的作品,法國吉美圖書館所藏的水月觀音圖,則估計是西元10世紀的作品,它們都採用了半跏趺坐大海岩石上的造型。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的莫高窟藏經洞水月觀音圖,觀音也一樣是半跏趺坐大海岩石上,右足豎膝、左足垂入海中踏蓮,微微仰頭在思惟 。此外,在四川安岳毗盧洞的宋代水月觀音雕像,也是如此。可見這是中國流傳極廣的觀音造型。此外,在美國自由藝術陳列館收藏的北宋彩繪羂畫水月觀音,觀音是以雙盤腿坐在大蓮花上。自中國唐朝以來,東亞觀音的形像傳統上幾乎都是按水月觀音的說法變化造型,以廣泛流傳的南海普陀觀音化現身作為原型,其造型不是觀音坐蓮花就是觀音站在蓮花上,象徵觀音能在水上救苦救難,也象徵了蓮花接引六道眾生超升的功德。
《普門品》說:“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嶮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這一說法,至遲在唐代已經廣泛流傳於來往中國南海與印度洋的海域上。《大正藏》所收錄的《法顯傳》有提到,在更早之前,東晉朝的高僧法顯在取經和弘法的旅途上屢受危難,也是一心念祈觀音名號,而得以化險為夷。可見依賴觀音在海上航行、在陸上開拓過程中救生度死,在東晉已經盛行,被視為有求必應、靈驗殊勝。應當注意,到了唐代,曾經有許多來自中國、日本、印度、東南亞等地的僧侶為了傳法、求法,往來於這片土地上的狼牙修等故國。因此,觀音信仰最早流傳在馬來西亞土地上,並不是開始於明末大批墾殖民從中國前來定居之際。
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院展示的觀音像,據說歷史約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這不只是客觀地說明了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亞半島曾經是印度大乘佛教流傳的的區域,而且也證實《普門品》 “但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的信仰曾經流行這一區域。國家博物院展示的觀音佛像是頂上有佛像的八臂救難觀音造型,證實這是屬於典型的彌陀經典系統的觀音造型,其八臂象徵尋聲救苦的多功能與多面向,而頂上彌陀佛像又宣示了菩薩不以世俗性的世間救難為終極,而是以度亡為最終之歸旨,接引迷者往生極樂。
由上述的歷史看馬來西亞的海商社會的信仰,在南中國海和麻六甲海峽之間活動的華人海商,本來就是來自漢傳觀音信仰傳播極廣的中國東南地區。海上苦難多,會有死亡的危險,更有死後輪回受苦的擔心,因此屬法華系統的《普門品》和屬淨土的《觀無量壽經》諸經,其共通的說法,極受到重視。而華人渡海南下,原已危險,南下後要到各地內陸種植和開礦,個人和共同體的生死,以至貨流進出,又是由控制地區水路的安全度決定;如此更使到人們不能不祈求神佛加佑。所以,先民祈求安全南來,或者依靠水路從一個地區轉去其它地區謀生,將安危寄託水月觀音、祈求菩薩保護,亦折射出南來華人開拓馬來西亞的艱辛。今日馬國漢傳佛教寺廟的觀音很多是以坐蓮或者海上的觀音為主,尤其在如麻六甲、檳城、布賴等歷史悠久的港口與開發區,華人一旦聚居便是專以觀音廟作為最早的信仰中心兼公共機構,實不能視之為偶然,更不可純粹解釋成是基於民族認同從中國抄襲信仰。
以“水月”名稱立廟供奉觀音的傳統,由中華流傳到馬來西亞各地已經有數百年計的歷史,其背後的思想脈絡反映了來往馬來西亞的先民的信仰,人們視觀音為水路救護者,也將菩薩視作陸地上救生度死的慈悲依託。
在吉蘭丹布賴原來的金礦區,水月宮是早在1800年之前已經聚居在當地的華人的信仰中心。在檳城,1800年創立的廣福宮當年是來往港口的海商以及地方華人的信仰與行政中樞,迄今也是華人的信仰中心,廟裡留下了志年為1896年的“水月宮”神枱。 砂勞越第一省新堯灣水月宮,建於1850年,現有門額是1886年由陳尊盛奉送。新古毛的岳山古廟,藏有1塊1897年的“'水月宮”匾,其附近觀音閣建於1904年。霹靂州怡保的水月宮擁有1塊志明光緒16年冬(1890/1891)的雲板,是怡保區已發現的華人文物中志年最早的。金寶務邊街的“金寶古廟”留下的光緒三十(1904/1905)香爐已說明它原名水月宮、當時捐贈的信眾包括了古岡州、東莞、新安、四會、惠州、增城、廣甯、南番順人。以後由於緊急狀態的戰亂影響,吉蘭丹布賴的村民帶著水月宮的香火被分散到瓜拉丁加奴20哩外、彭亨州的瓜拉立卑以及南方的柔佛古來附近,形成幾個不同的布賴新村,結果吉蘭丹水月宮的香火便隨著先輩遷州過府,香火分散上述各地新村去了。從各地的“水月宮”出現於礦區和港口,以至各地水月觀音出現了分香及遷移,廟宇的歷史見證了先輩的苦難。
因此,民間所建的觀音廟,早期都建立在近海處或者河道附近,可進一步佐證先民視觀音為水路救護者的根據。而聖像造型一般重視蓮台,亦可說明人們受淨土思想的影響,認為救苦的終極是往生淨土。這亦是孝恩水鄉的水月觀音以腳踏白蓮作為造型特徵緣由。
從馬來西亞歷史的變遷看水月觀音信仰,水月觀音的信仰代表了華人先輩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堅持了慈悲救度的價值觀。孝恩水鄉以“千江水月”為主題的觀音造型系列,是繼承馬來西亞漢傳佛教傳統以來以“水月”為名稱的傳統,但主體不選擇一般廟宇流傳的明清觀音造型,而選擇了較早期的唐宋水月觀音造型,是為了象徵本土的觀音信仰實可遠溯到唐代,那是無數取經人在這個區域尋找真理、交流文化的時代。
2。以六道觀音圍繞水月觀音形成造型系列的理論思考
從佛教的信仰觀點出發,世間之苦莫過於六道輪回之苦,觀音信仰文化源自佛教信仰,因此亦是以帶領眾生脫離輪回作為主旨。而水月觀音的塑像以《心經》內容為背靠,又以六觀音環繞水月觀音,實是以具體形象化的佈局教育大眾,使行者能認識觀音以出世間智慧深入世間的實踐,面對眾生各自的格局因緣而有求必應。
在經典中,觀音以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大無畏心,應化於六道,不曾停止救生與度亡,觀音法門是有大願而不起分別心的智慧與慈悲雙運法門。“千江水月-觀音系列”的整體空間設計總共包括七個觀音塑像,其中是以表現自性自在的水月觀音為主體,配以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馬頭觀音、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以一尊連同石岩座位共高二點八米的水月觀音像安放在當中,其他六尊高一點八米的觀音站像圍在自在觀音周圍,即是根據東亞佛教裡頭台密一系的傳統,將六種觀音化身對應輪回於六道的眾生,根據六觀音各自側重度化六道之一的特殊因緣,塑造出上述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罥索觀音、馬頭觀音、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的法相,依六道境界順序排列。
天臺宗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二最早提出的六觀音說法,分別是大梵深遠觀世音、天人丈夫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大慈師子無畏觀世音、大慈觀音、大悲觀世音。日本東密真言宗所說的六觀音,分別為如意輪觀音、准胝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但是,淵源于中國唐代天臺宗的台密則是以不空罥索觀音代替准胝觀音。以東密的稱呼法對應天臺宗的稱呼法:密宗所說的如意輪觀音即是天臺宗所指的大梵深遠觀音,能破天道的“煩惱、業、報”三障;准胝觀音即天人丈夫觀音,能破人道的三障;十一面觀音即大光普照觀音,能破修羅道的三障;馬頭觀音即師子無畏觀音,能破畜牲道的三障;聖觀音即三十三觀音之首的大慈觀音,能破餓鬼道的三障;千手千眼觀音即大悲觀音,能破地獄道的三障。若按淵源于天臺宗的日本台密的說法,則偏向認為作為觀音本體形象聖觀音與地獄道的因緣深厚,而以千手千眼對治貪欲不絕之餓鬼道眾生。這其中的分別,源自各別宗派自有本宗因緣,由於理論出發點不同,對觀音應化的感應不一,就會產生認識的分別。但是,各派對觀音的應化雖可以各自依靠認定的形象去加深認識,卻不一定要執著於形象去認定不放。
上述六道輪回的說法,當是指生命境界時刻都在輪回轉化而言,不能狹義的僅僅以為是指說無可考據求證的死後來生或者是靈界,其真意在於把日常心識的情意結以及變化狀況比喻作六道。淺而言之,六道之間,地獄道的原因是嗔恙兇殘、餓鬼道的原因是自私貪婪、畜牲道的原因是固執愚癡、阿修羅道的原因是多疑妒嫉、人道的原因是有能力守五戒、天道的原因是能修十善;生命只要尚在對應著六道的心識境界之間變化浮沉,即使是培養了人道和天道的因緣,還是可能由於生命過程中起過了其它四道的心態,因而不斷在六道輪回不得自拔。佛教認為,一個人只要生活中有執著,心態總在六道輪回之間;心識如何轉變都決定了他的人生會陷入相應的哪一種六道痛苦,而且長期不改情意結,死後就會膠著在與生前心識相應的六道境界,化生到該境界中。
因此,六觀音的說法相對於《普門品》的說法,是有關觀音以應化身度眾生的另一套啟示。中國佛教根據《普門品》的說法,以觀音會根據各種人物的身份去變化自己而給予各種人物啟發,計算出《普門品》有“三十三化身”的說法。而六觀音的說法則是根據六道輪回的六種境界而說,觀音在六道的每一個應化身,也有他們各自的特徵。
天臺宗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卷二最早提到“六觀世音”是說:“六字章句陀羅尼能破煩惱障,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六字即六觀世音,能破六道三障”。這裡的“六字章句陀羅尼”是來自《六字神咒經》和智者大師曾經作疏的《請觀音經》,因此,和《六字大明咒》是兩回事。按《請觀音經》,其內文有說:
“若有眾生受大苦惱,閉在囹圄杻械枷鎖,及諸刑罰,一日乃至十日,一月乃至五月,應當淨心,繫念一處,稱觀世音菩薩,歸依三寶,三稱我名,誦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多絰他 安陀詈 般陀詈 枳由詈 檀陀詈 膻陀詈 底耶婆陀 耶賒婆陀 頗羅膩祇毘質雌 難多詈 婆伽詈 阿盧禰 薄鳩詈 摸鳩隸 兜毘隸 娑訶。若善男子善女人四部弟子,得聞觀世音菩薩名號,並受持讀誦六字章句,若行曠野迷失道徑,誦此咒故,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化為人像,示其道路令得安隱”。
六觀音的信仰,其實又有各自的經典依據。
如意輪觀音的說法主要來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以及《如意輪陀羅尼經》等。菩薩手拿如意寶珠,既象徵了天道的生活如意與變化如意,也代表著菩薩的救度一樣是變化如意。寶珠能生世間與出世間兩種財寶,能如輪寶一樣自由滾動,到處利益眾生,打破一切煩惱、如願以償。
十一面觀音的主要來自《佛說觀世音十一面神咒經》和《十一面神咒心經》。其梵名音譯“曀迦娜舍目佉”,意譯為“十一最勝”,專治心性好鬥好勝的阿修羅道。唐朝慧沼的《心經義疏》認為,十一面之中的前左右各三面,分別以慈、惡與狗牙出面三種表情對治善、惡、淨三類眾生,背後的大笑面則對治雜穢眾生,而最頂上是為修行大乘佛道眾生說法的佛面;又有說,前十頭也表因地十位,後一頭表佛果。日本則流傳說,觀音曾與阿修羅的心性方便相應,一時產生如何度盡眾生的疑懼煩惱,因而頭裂為十一面,當時阿彌陀佛加持其十一面,以十一面的形象救度最頑劣不聽之眾生。藏傳佛教從《造像量度經》衍生說法,說羅刹鬼有十個腦袋,非常狂妄自大,觀音變成十一個頭,將其降服,也是對治好勝之義。簡易的說,十一面代表“普門”,即本面之外還有十面可向十方普救十方眾生。眾生之所以頑劣是由於常受阿修羅心性影響,時刻都在爭鬥中,十一面觀音手拿軍持瓶,是以瓶代表眾生的心,用瓶中水滋潤戰鬥的烈心,也使眾生心如水入瓶,能虛其心而持納萬法。
不空罥索觀音的信仰,以《不空罥索心咒王經》、《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以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為代表。不空,指心願不空。罥索,即是繩套。不空罥索觀音手拿罥繩,代表人道的本質應該是能套牢一切,不令落空,同樣的,人們也應套牢自己的缺點而達到成就。菩薩手拿罥繩也象徵菩薩勾召原本迷失的眾生,永不落空。經典說,只要目睹此菩薩一面,既能徹底解脫包括無間地獄在內的八大地獄之苦,也能解脫八種怖畏乃至五無間罪。
馬頭觀音為畜牲道的教主,以忿怒相警惕煩惱眾生。《大乘莊嚴寶王經》說,觀音曾有一世輪回為馬王身,救得在那一世還是菩薩的佛陀以及那一世猶是五百商人的佛弟子,助他們擺脫羅刹之難,登往大海彼岸。密宗則有《馬頭觀音心梵文陀羅尼》、《何耶揭梨婆像法》、《何耶揭梨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菩薩髮髻上的馬頭,象徵奔馬之威勢,能啖食一切眾生無明罪障,摧破諸恐怖;菩薩面現獠牙的可怖形象即代表了摧破眾生無明業障諸恐怖。馬頭觀音現出的是兇猛的明王形象,以威權對治代表畜牲道的愚癡根性。菩薩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刹、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
千手千眼觀音代表普救眾生,華人對菩薩的認識,主要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和《大悲咒》。“千”,是代表無量、圓滿之義,“千手”象徵了觀音大慈大悲的度眾力量是無量而廣大的,“千眼”則象徵菩薩觀察眾生機根的智慧是圓滿無礙,應物化導眾生無往不利。據此經載,誦讀此陀羅尼,可免受饑餓死、惡獸殘害死、樹崖墜落死等十五種惡死,而得眷屬和順、財食豐足、道心純熟等十五種善生,也可治疾病、蟲毒,並保護夫妻和合、生產安全、延命、滅罪等。在《千光眼觀處在菩薩秘密法經》中有說:“大悲觀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複然,作世音父母,能施眾生願”。
聖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根本身相,也是觀音各種法相的總體代表。觀音手上所持蓮花代表眾生本來自性清靜,但蓮花未開即代表眾生無明、顛倒迷惑,蓮花欲開又代表解除眾生無始無明的大悲功德。聖觀音手持半開蓮花,正是象徵惡道眾生自性本然清靜、卻為無明遮蔽。
按照密宗的說法,與六觀音所救度境界相應的“嗡嘛呢叭咪吽” 六字大明咒,亦有救度六道之效果。“嗡、嘛、呢、叭、咪、吽”共六音,依順序每一音都可以遍照和救度天、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六道的其中之一 ,並封閉生人以及死者通往六道輪回之門戶。
六字大明咒能解六道眾生之輪回痛苦:嗡--表天道脫離輪回之苦;嘛--表阿修羅道脫離鬥爭之慘;呢--表人道脫離貪嗔癡慢妒五毒;叭--表畜生道脫離屠殺之痛;彌--表餓鬼道脫離饑渴之災;吽--表地獄道脫離血冰刀火之災 。
六字大明咒也能消除人類輪回六道的痛苦:嗡--能閉塞流轉天道之途,念持此字,臨命終時,中陰身不得生天道;嘛--能閉塞修羅道,使靈魂不得入;呢--能閉塞人道,使離再生人道苦;叭--能免畜生道輪回之劫 ;彌--能脫離沉淪餓鬼道之慘痛; 吽--能脫離生死輪回而不墮落地獄。此即六字大明咒在“千江水月”的緣由。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能將六道閉塞,就已然是只餘下菩提道,而既然又是不入於人道,也即是將十道中的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聲聞、緣覺、菩薩九道悉皆閉塞,菩提道上,也只餘佛道。這是“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以六字大明咒的種子字對應六觀音法相的緣由。
“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以六觀音圍繞著水月觀音,是進一步突現觀音尋聲救苦、救生度亡的意義。一方面,觀音的救度如水映月光,隨處祈求隨處現,因此六道觀音無非就如同映射在不同水面上的同一月光,隨著眾生的境界因緣而化身,六道中的觀音與水月觀音之間,是一樣的觀音,也是不一樣的觀音。就由於眾生輪回於六道,而諸法實相在緣起性空,本來自在的觀音,不會失其“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的本來自在,又會化身六道度眾生,此即是菩薩教化接度的不可思議。“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以水月觀音為主題,又以六觀音守護與封鎖六道輪回之門戶,背後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背景,實是說明觀音救度的真實意即是“觀自在”,是“照見一切五蘊皆空”。
3。“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的佈局概念
六觀音相配水月觀音的佈局,是呈現在具體的空間之中,作為孝恩水鄉園林建築群體裡的其中一處景觀而存在;同時,其建築空間除了必須與其他空間協調,還要起著配合以及成全其他空間的作用。基於孝恩水鄉的建築群是仿造江南水鄉設計的骨灰閣,因此,在建築群之中出現“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設計主題強調化導六道眾生以及提升生命境界,是有可能使到全域達到更圓滿的效益,也令到當地以佛教信仰為主的家屬群眾,感受到宗教信仰上、文化上,以及心靈上的撫慰與滋潤。
孝恩水鄉對“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是現代創作,而不是抄襲與模仿前人。因此,在設計上就要考慮到如何最忠實的在最大程度上表達傳統的信仰文化內容,同時之間也要確保一切來自傳統的造型都能表達出創新的成果。基於這樣的考慮,在繪製聖像的手法方面,藝術家在雕塑上進行彩繪,大膽的試著以現代美術的繪畫技巧去重現出古樸的美感。而且,重要的是,整個內部佈局,是要能夠在色彩繽紛而且又莊嚴神聖的感覺下,敘述觀音信仰文化的相關理論。
水月觀音連同六道觀音一共是七尊觀音像,前者高達2.8米,後者高度各為1.8米,它們所在的空間,是以四方形建築的內部設計為十角形的空間分佈。佈局的空間,從屋頂到牆面、入門,採取了十角形的設計,亦有代表十個法界的深意。在十角的迴圈中,最內部的正中牆面是《心經》。以《心經》為中軸面,左邊順序是天道、阿修羅、人道三善道,右邊順序是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它們都是從各自的角度面向水月觀音的身像;這代表了不論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或地獄的境界,都可以受到觀音的應化身化導,不論是作為應化身的六觀音,或者是六道輪回,也都還是和位處中心點的水月自在觀音沒有阻隔,可以望及與相通相應。換句話說,打破六道分別、開悟自在的水月觀音,是和觀音處在六道的應化身相應相通,六道眾生不論在六道裡,又或者跳出六道達到自性開悟,都是與觀音相應。在佈局設計上,六道固然佔據兩旁的不同角度,但重要的是,六道所處的角度各有面向觀自在的六道觀音;而且,無論是怎麼走,一旦走過由六道組成的旁道,還是要走到室內的最盡頭,回歸水月觀音法象背後深藏的《心經》所代表的佛道。在代表自在、自性的觀音像背後,僅佈置文字表達的《心經》而不立相,是為了從設計去說明佛道雖可從“有相”觀音法像入門,但更深入的道理也只能假立於文字,而終極是“無相”。
十角形分佈對外三個不同角度的平面不見牆面,只是開放為入口,藉著出入口空無的本質以及它容許人們進出的性質,可以代表超越六道的限制、自由出入生死的菩薩、緣覺、聲聞三道。入口三道,從外看是同一入門,從內則可發現是三個不同的角度打成一片,代表著依六度而修的菩薩道、依十二因緣修成的緣覺,以及依四諦法修成的聲聞,俱是菩提通道,互相既有分別而又互相可以轉化。如果進門者腳步不留在入口,而趨向更中央處的水月觀音法像,即代表從三道入口,皆可發現空性又應達到達觀自在的終極開悟,也就是水月觀音背後的《心經》所述的境界。入口處、水月觀音法像、《心經》,都設計在中軸線上,是以一條無形而互相貫徹的直線,隱喻在此空間的進出和走動,都是不離于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超脫了生死輪回的四聖道。
在佈局設計上,針對六觀音與六道的對應,則採用的是台密的說法,以聖觀音化導地獄道,通過半開的蓮花象徵地獄道眾生自性清淨的啟蒙;又以千手千眼觀音對治貪欲無盡的餓鬼道。
“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所決定的六觀音造型的分佈,又是依照華人文化尊左的原則,以天道、阿修羅、人道三善道在左邊,以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在右邊,而以代表佛道的《心經》在中央以示不立相的 “無相”。同時,也注意到觀音信仰化現在不同地區影響不同文化的事實,對少數族群的信仰習俗表示敬意。若有人按照藏傳佛教重視的順時鐘旋轉念誦六字大明咒的習俗,以《心經》為起點亦為終點,則可以依大明咒六音與六道對應的順序,由天道起,而以地獄道終,繞走念誦,為六道祈禱。從第一圈開始,每繞一圈,到了重新起始或終結,總是要重新見到《心經》的道理,這是象徵了六道本來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只是迴圈時常是一再看到又錯過。從六觀音的相對,可知地獄和天堂隔著《心經》,是只差一念;人道與畜牲之間,也僅僅是隔著代表發現自性的水月觀音,人與獸的差別就在自製與放縱。而且,入口、水月觀音、《心經》,作為一條無形而互相貫徹的直線,分隔了三善道與三惡道,又可象徵四聖道是從中切斷六道迴圈的出路。
十角形的設計,也代表了《法華經》所教導的十法界皆有的“十如是”。天臺宗根據《法華經》認為十法界中的每一界,皆具有“十如是”,理解此道理即是不昧於輪回之苦、開悟成道、解脫生死的入門:一、如是相:外顯的形相;二、如是性:內具的理性;三、如是體:萬物具有的體質;四、如是力:由體產生的勢力;五、如是作:所造作的善惡業;六、如是因:身口意所種之因;七、如是緣:令因生果的助緣;八、如是果:由緣催生的果實;九、如是報:由因招致的報應;十、如是本末究竟:以前面的“名如是相”為本、“名如是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為究竟。
根據十如是的說法,“千江水月-觀音造型系列” 上方的彩繪圖案,表達的是宇宙大自然的真理不外是十如是之間的互相彰顯、結合、迴圈,看似分類,實則一體。以象徵虛幻的雲彩圖案表達其結合與分散既是看似分離而實為整體,又是依賴中央的圓形,再以從中央空無變化出開放的蓮花,如此便象徵“真空妙有”的“實相”。如此設計,是將宗教文化的思維,反映在建築空間的設計。
後語
總而言之,以“千江水月”為主題的觀音造型系列,以及與之配合的整體環境佈局,是考慮到馬來西亞華人歷史文化的淵源,而且是在嚴格考證觀音信仰的教義理論之後,進行設計。
佛經說,能有聞、見、讀頌佛菩薩名號,而能依法奉行,自有其功德。如此,孝恩水鄉之所以塑造“千江水月”的七尊觀音觀音造型,其原因不言而喻,是尊重了廣大信仰佛教的家屬群眾的信仰要求,通過藝術造型去詮釋觀音信仰文化的社會與道德教化,促進和諧。此中的格局安排,不是建立一處祭祀的場所,而是希冀以佈局以及佈局所象徵的意義,寓宗教文化的傳承以及社會教化的目標於藝術設計的環境造型,如此亦可促進不同信仰之間從藝術與文化的角度互相欣賞、對話、交流。
“水月”中能有水月觀音和六道因緣的觀音化身的造型,是以形象的特徵教化無形的道理。從非信仰者的立場來說,這裡是集中了把傳統再現的藝術創作,也是讓大家充份理解觀音信仰文化以及其理論思維的中心。從信仰者立場來說,不同造型的觀音像,各自的法相造型是從細節上象徵佛經說法,讓瞻仰者從觀察法相的象徵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如此就能增長智慧,就能與眾生結善緣,使不論生者、亡者、六道眾生出入於孝恩園都能福報充滿、同沾法喜功德,生活上能脫離苦難煩惱、命終有望超出輪回和往生淨土。
|